2014年,對多數中國醫藥企業而言仍有過冬的感覺,增速下降、利潤下降、營銷乏力。盡管如此,堅冰破裂的聲音隱隱能聽到,藥品定價和醫療服務兩大領域的資源配置回歸市場加速。
目前醫藥板塊相對大盤的估值溢價率比年初大幅降低,但絕對估值仍處于最近兩年的高位。在此背景下,2015年醫藥板塊內部將嚴重分化,新格局、新技術、新模式和新服務四個新變化中醞釀投資機會。
2014年,醫藥行業是行政干預減少、回歸市場的一年。藥品的定價政策、招標政策、使用政策和醫保支付政策構成了行業的四大外力。
多年以來,中國醫藥行業的管物價、管招標、管準入,讓政府之手愈陷愈深。2014年,這只有形之手的鉗制開始松動,各部委相繼發布近20項政策變革行業發展,涉及兒童藥、醫療器械、醫療服務等子行業。其中,定價政策的調整和社會辦醫的準入改革對行業發展影響重大。
定價政策改革方面,11月末,發改委《推進藥品價格改革方案》征求意見稿下發各醫藥行業協會,聲明擬取消藥品政府最高零售限價或出廠價格,通過醫??刭M和招標采購,藥品實際交易價格由市場競爭形成,并擬從2015年1月1日起執行。
集中招標政策也開始出現松動跡象。在新近推出的招標新政中,不少省份的“唯低價是取”政策開始轉變,質量權重開始上升,分類采購的消息也開始傳出。然而,相比價格政策改革的雷厲風行,招標的變革仍然沒有明確的方向。
讓人欣慰的是,藥品價格改革的步伐依然在前行。11月,重慶和三明相繼推出醫保支付基準價的試點工作,若按病種定額支付的方式得以施行,這對集中招標制度或許是致命一擊。屆時,醫院可以與藥廠直接采購談判價格,行政的干預將越來越少。
除藥品政策變革外,醫療服務業也是高層推動行業市場化的一個方面。4月,發改委、衛計委、人保部共同出臺政策,徹底放開非公醫療機構價格管制。6月,國家衛計委首次下發文件,控制公立醫院規模過快擴張。一些地方政府對推動民資進入醫療服務市場的熱情則更高。7月,北京出臺《北京市醫師多點執業管理辦法》;11月,深圳出臺《深圳經濟特區醫療條例(征求意見稿)》,擬取消醫生第一執業地點限制。
政府的熱情也帶動了非公資本的熱情。自去年起,從金融資本到實業資本,各路資金開始馬不停蹄地角逐于公立醫院收購戰場。武漢健民、昆明制藥等諸多藥企的投資方向明確指向醫療服務;萬科、恒大等地產企業開始籌備自建醫院;北京和睦家多家分院開張。年底,兩家籌劃多年的頂級民營醫院,北大國際醫院和清華長庚醫院相繼開張,為民資醫院元年畫上了完美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