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計劃經濟產物的企業醫院,其改制曾廣受關注。在2003年國有企業改革的浪潮下,企業醫院亦開始了社會化辦醫的探索之路。曾一度有企業醫院辦得比較紅火,但是十年后的今天,形勢似乎發生了變化。2013年對全國部分地區企業醫院改制的調研結果顯示,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醫院存在的土壤已然消失。
企業醫院改制是大勢所趨,其改制有兩大方向:一是徹底走向民營化,成為私立醫療機構或者民營醫院;另一個是交由地方政府管理,成為公立醫院,醫務人員進入國有事業單位編制。因為時機、利益和觀念等各種原因,很多企業醫院現在還愿意選擇第二條路。我認為這條路將越走越窄,因為公立醫院十多年來的紅火日子行將結束。
民營化是最好出路
醫院改制取決于醫院員工,也取決于政府在改制中如何決策。過去十多年,企業醫院探索出了多種改制模式。改制成民營醫院的企業醫院現在比過去做得好,很多醫院在改制前收入在三四千萬,現在則達到六七億,醫患矛盾也較少。改制成功有兩個關鍵要素:一是改革時地方政府的態度要明確,關于資產處理、員工身份等問題不留下模糊概念;二是要引入較好的社會資本,特別是較好的管理者。
與社會資本合作或員工持股,也是一種改制方式。員工持股的醫院發展得普遍不是很好,往往要經過二次改制,這樣的案例很多。員工持股是最近一個階段比較流行的做法,特別是比較大的企業或醫院。但員工持股使股權分散,員工對管理干預太多,造成經營困難。員工持股不是一個很好的方式,現在已成共識。
還有一種方式是引入社會資本,但也存在一些具體問題。一個問題是原母體企業要不要保留股份。有的是因為資本不足,不足以把整個醫院全部買下來;有的是礙于職工利益,怕完全脫離母體企業,職工有意見。所以,有一些原母體企業保留了部分股份,甚至是較高比例的股份。這些保留股份的原母體企業在改制中多多少少都留下一些隱患。由于原母體企業多數為國企,國企的一個重要特征是領導一旦換屆就換一種發展思路。過去民間有個說法:張書記來了種樹,李書記來了挖坑。新領導對醫院的發展思路、管理思路都不一樣。企業醫院在改制過程中,原母體企業最好完全退出,讓社會資本全部接盤,否則會存在翻燒餅的可能。即便社會資本力量不夠,母體企業也應以債權持有醫院,而不是以股權持有。以華潤集團為例,其雄心勃勃投資醫院,但是董事長換人后就不知道下一步怎么做了。我的建議是,政策上應該明確,除非上市資本不愿意全盤接收,原則上不允許員工及企業持有股份(除非是做醫療產業的企業)。調研結果還顯示,如果員工和企業一直干預醫院運營,會讓改制成果消失殆盡,走回老路。
過去十幾年,企業醫院盡管一直走下坡路,但是畢竟有牌子、資產和醫生隊伍,進行調整后做得還是相當不錯?,F在社會上的擔心都是多余的,做一個民營醫院,通過管理效率的提高,不會增加老百姓的負擔、不會增加財政的負擔、也不會增加醫保的負擔。這樣,民營醫院也能擠出20%、30%,甚至40%的利潤來。
民營化面臨的問題
企業醫院改制仍有諸多問題需要解決。
第一個是職工身份問題。員工擔心失去國有事業單位身份會丟掉鐵飯碗。如果其他地區不取消事業編制,只有我這家醫院取消了事業編制,那醫生該怎么辦?看起來這的確存在一個“洼地效應”。但是,醫生都是知識分子,是靠技術吃飯。武漢要把一家三甲醫院從市中心遷到武鋼醫院所在區域,武鋼醫院上上下下一片反對聲,而同屬一個區的另一家改制后的醫院卻持歡迎的態度。這家醫院相信三甲醫院帶來的患者群會讓自己受益。一些運營良好的民營醫院,不怕周邊擴張公立醫院,他們相信,用三年時間就能讓公立醫院的醫生主動放棄事業編制到自己這邊來。
第二個是資產處理問題。土地、固定資產,還有衛生資產都是問題。事業單位的資產如何處理,國家的法律并沒有明確的規定,但參照過去的做法,這是個可以解決的問題。關于土地問題,應該有個優惠政策,醫療機構用地不能像商業用地價格那么高。實際上,我認為不要對所謂的國有資產流失看得那么重。中國有一句話叫“肉爛了在鍋里”,其實都是中國的資產。我們在太原一家企業做調研時發現,過去挺好的企業醫院,就這么糾結來糾結去,最后徹底垮了。國有資產倒是沒流到他人手里,但卻大幅度貶值了。固定資產的問題,可以參照國企改制的一些做法。
第三個是營利和非營利性的問題。這是個實在不應該糾結的問題?,F在很多社會資本都是奔著名利去的。政府做好監管,民營醫院規模不大、收費不高,營利也無可厚非。等中國民營醫院發展起來,也會成為非營利醫院,這需要有一定的遠見和耐心。非營利民營醫院既要有民間自治的傳統,又要有很好的法制環境,而這兩點在當下都沒有。
改制的核心要素
企業醫院改制成功,要具備幾個核心要素。首先,要有良好的政府關系;其次,要有熟悉中央和地方相關政策和法規的專家團隊;再次,要有具備公立醫院改制實操經驗的收購團隊;最后,要有一個現代化的醫院管理團隊。
改制企業醫院首先要做企業管理者的思想工作,還要做衛生局、院長和醫生的思想工作。要讓他們接受改制方案,必須要有一些經驗。改制醫院比改制企業復雜得多,需要有經驗的團隊。改制后的醫院需要有一個全新的管理團隊,并做到規范化服務、管控好風險、搞好客戶關系、搞好人力資源等方面工作。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在企業管理方面,中國儲備了不少人才,但在醫院管理方面,人才真的很缺乏。
在政策方面,主要是醫生身份問題、混合所有制問題和營利非營利性問題。放開醫生自由執業,不要搞混合所有制,不要糾結于營利性問題。明確這三個問題后,即便政策仍然如此模糊,未來十年也是社會資本的黃金時期,是中國醫院或者健康產業大發展的時期。
本文作者為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編輯整理/本刊記者劉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