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哪里傳來這樣的判斷:“村醫越反對,醫改越成功。”我聽后非常納悶:無論在哪個國家,基本醫療都不可能沒有村醫!中國的村醫是由當年的赤腳醫生演化而來,肩負著中國9億農民的健康重任,承擔著預防、保健、醫療、健康教育、計劃生育、康復六位一體的全科工作,是億萬農民的健康守護神,更是我們醫療保障網的最基層??墒?,幾十年來,我們的政策卻在逐漸忽視村醫這一群體。村醫之殤,何時能解?
村醫之殤一——待遇
中央電視臺舉辦的《尋找最美鄉村醫生》系列活動,將最基層村醫的真實生活寫照呈現出來,確實是對村醫的重視與肯定。然而,我卻另有體會——光對最美鄉村醫生懷有敬佩之情是遠遠不夠的,為什么都是社會力量在幫村醫解決問題,政府到哪里去了?今年兩會,人大代表鐘南山院士提出了“村醫之問”,也提出了關于基層鄉村醫生待遇問題的建議。
村醫的工作無疑是辛苦的,除了承擔日常為村民們看病的工作,按照政策規定,還要負責建立健康檔案、隨訪、預防接種和健康查體等11項公共衛生管理。面對如此繁重的工作要求,對他們來講,節假日無從談起。
然而,與這種累得人仰馬翻的工作狀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們的待遇卻少得可憐!目前中國人均基本公共衛生經費25元,其中10元是給村醫的,但在經過層層“克扣”后,最后剩到村醫手中的人均經費不到兩元,甚至有些村醫根本沒有拿到這部分經費。
實施藥品零利率后,國家承諾給予多項補助,以保證村醫收入。但實際上,村醫能夠得到的專項補助卻少得可憐,有的只有2000元/年,有的根本得不到任何補助。相較之下,與村醫基本在同一時代誕生的“孿生兄弟”——民辦教師,如今已轉為公辦教師,既享有工資待遇,也享有社保醫保。村醫,卻什么都沒有,怎能不悲傷?
村醫之殤二——就業
據一份對某縣村醫隊伍的調查報告顯示,全縣在崗的鄉村醫生平均年齡為43.8歲,其中45%的鄉村醫生年齡在50歲以上,60歲以上的鄉村醫生有28名,約占10%。由此結果可以看出,村醫年齡老化現象較為突出,村醫人才隊伍已后繼乏人。
事實上,中國每年畢業的醫學生并不算少,但基本上全都擠向大城市的大醫院,真正下到基層去的卻所剩寥寥。其癥結在于,中國目前的政策是“鼓勵”醫學生去基層,而非“吸引”。沒有吸引力,那些本科畢業的醫學生,或是有醫師資格的醫師,都不愿去基層服務。村醫不僅待遇不好,還沒有編制,在學習進修、職稱晉升等方面的個人發展都存在不暢,甚至是限制。最終導致村醫隊伍老齡化越來越嚴重,青黃不接,后續發展令人堪憂。
村醫之殤三——養老
根據相關規定,鄉村醫生年滿65周歲后就不被批準繼續在村中行醫。這讓許多干了一輩子的老村醫不得不退休,但卻得不到任何養老保障。新聞報道中,一幕幕村醫退休后,生病只能躺在自家床上,得不到任何醫療救助的場景,著實令人心酸!他們用自己的醫術為村民們服務了一輩子,到頭來,他們自己卻沒有任何醫療保障!
另外,村醫退休后也沒有養老金,完全要靠子女贍養。為了避免這樣情況的發生,有些本該到了退休年齡的村醫,不得不鋌而走險,繼續行醫,只為掙取微薄的診療費用維持生計。 “醫生擔憂養老問題”,這種問題拿到國外去,肯定是個笑話,但在中國,情況確實如此!
進一步說,以上這些問題還會導致諸多不良后果。比如,健康檔案造假、健康教育無從開展,甚至違規賣非基本藥物等。追根溯源,是因為村醫待遇微薄,因為人才隊伍匱乏,因為職業沒有發展希望,因為退休后沒有養老保障,因為沒有……網底越來越虛薄,網眼越來越大,這讓9億農民的健康由誰來保障?
制定村醫認可的政策
試想,如果沒有村醫的認可,沒有村醫的積極參與,醫改怎么能成功?
如今,當務之急是完善中國村醫的相關政策。其前提是政府要明確自身的職責,認清醫療衛生的公共產品屬性,把醫療衛生當作一項社會公共政策來制定,并加以實行。
要完善相關的政策,從衛生投入、人力資源等方面入手,譬如明確村醫身份、建立正規的勞動關系、為他們提供基本保障;完善衛生經濟政策、增加政府對村醫人力資源建設的投入;采取有效措施,增加或保證村醫的收入,穩住基本隊伍,確保農村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得到滿足;加強村醫的繼續教育,提高醫療技術水平;職稱評定向村醫傾斜,減少對科研、論文等的要求,從而改善村醫結構;逐步規范人員準入制度,杜絕非專業人員進入村醫隊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