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醫院院長和管理隊伍的職業化、專業化道路大致可分三個階段:建國初至“文革”結束為第一階段,此階段的醫院院長和中層干部普遍由行政人員、軍轉干部或黨務工作者擔任;第二階段為“文革”后,國家提出“尊重科學、尊重知識和尊重人才”,并召開了第一次全國科技大會,提出“外行不能領導內行”的概念,一大批知識分子因此走上領導崗位;改革開放以來,進入第三階段。此階段,隨著衛生主管部門領導和院長們出國考察機會的增多,以及國外醫院管理專家陸續來華交流,業界越發意識到,國內醫院管理者在管理意識、管理技能等方面所存在的巨大差距。 根據國際經驗,醫院管理隊伍實現職業化、專業化的基礎和前提,在于醫院管理學歷教育體系的建立以及相關管理職稱等配套機制的形成,而非目前通行于國內的若干醫院管理類繼續教育速成項目。據我所知,美國芝加哥大學早在1934年就已成立了醫管研究所,培養醫管碩士。隨后西北大學、密歇根大學、耶魯大學(醫管與MB教學聯動)等20 余所大學也紛紛建立了醫管系,培養醫管碩士、博士等醫院管理職業化、專業化人才。1962 年,臺灣元培醫專設立醫管專業( 三年制),之后,臺中市中國醫藥大學、陽明大學、臺北醫學大學等陸續開設了醫管碩士學位。再后來,臺灣大學也開設了醫管博士學位(5?7年)。及至目前,甚至連菲律賓、伊朗這樣的發展中國家,都已建立起醫院管理的學歷教育體系。 不難看出,我國要想大批量、成規模地煅造一支現代化的醫院管理大軍,主要出路還在于盡快從戰略高度設計、構建同國際接軌,且具中國特色的醫院管理學歷教育體系。但遺憾的是,迄今為止,我國還尚無一家真正意義上的醫院管理學歷教育院系。同時,國內為數不多的醫院管理研究所當下在研的一些課題,也幾乎多聚焦于宏觀政策方向,在醫院內部微觀管理層面,有關的研究課題卻并不多見,且成果欠豐。 中國醫院院長和管理隊伍的職業化,一定要堅持高起點。在具體路徑上,不妨先從高等醫學院校、公共衛生院系本科畢業生及具備條件的在職管理者中招生,完成醫院管理學位教育,取得醫管碩士學位或雙學位更佳;而后讓他們到醫院從事相關管理崗位工作;實踐數年再輔以醫管繼續教育,并注意從中培養和選拔職業化、專業化的院長后備人才。 在教學內容上,應由多學科專家聯手施教,教學內容覆蓋健康促進與公共衛生學、醫學、預防醫學、衛生經濟學、法學、人文學、心理學、管理哲學、IT 技術、生物統計學、醫院管理學、戰略與創新、國際醫院評價、國際醫療安全與醫療質量管理、國際醫療服務、跨區域協同醫療服務、服務流程設計、多重管理工具應用、生物醫學工程、醫學倫理學、醫患溝通學、MBA、財務、成本、會計、資本、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績效管理等方面,如此才可能培養出知識面寬、研究口徑大、高素質的復合型醫管人才。
|